【元小·教学】聚焦常态课堂 教研共促成长——元和小学教学质量提升行动(二)

聚焦常态课堂
教研共促成长
● 提升教学质量 ●


前言
春风和煦满日新,扬帆奋进正当时。近日,为扎实开展好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我校开展了市教研室督导后的持续听课优化教研活动,是我校质量提升的又一次巩固。


课堂观察——语文

支老师对于许赟洁老师《“贝”的故事》这节课的评价是,整体教学设计完整,但学生学习过程比较粗浅,点到为止,学生缺少自我体验感。教学时整体节奏偏快,各环节过于仓促,在字词理解环节时,没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出示图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比较机械地让他们识记概念。
因此,许老师结合支老师的指导意见进行改进,重新执教了这一课。听课的老师从不同角度对她的课进行了点评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相比第一次执教,本次教学在时间把控上有所进步,环节较流畅,也运用了图片和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但板书设计不够童趣,一些字词的理解教学也可以再深入透彻一些,多用一些直观性的图片并联系生活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更好。
本次教研活动给了许老师锻炼、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她在各位前辈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思考和实践。
教研



探讨





课堂观察——数学


徐主任对于丁钰怡老师《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节课的评价是整体教学设计精巧完整,媒体使用得当,练习设计有思考,但教学课堂较为传统,教师过多讲解,学生没有过多的操作过程。







丁老师结合徐主任的指导意见进行改进,设计展示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由“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立在课堂中央。在课堂中多提供自主探索与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体验、多练习。以本节课为例,让学生找出还有哪些边长为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将这个长方形铺满,让学生实践操作,在本子上写一写、画一画,并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在学生的交流中一遍又一遍的强调“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就是“公因数”的本质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交流、感悟中自主构建知识支架,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将学生推向课堂中央,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能动思考,绽放精彩,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观察——英语
01
教/研


潘老师对卞敏煜老师Asking the way (Story time)这节课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先分解重难点,再结合故事理解学习重点词句。从句到篇,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进行输出。但是一节课大部分教得成分居多,学生缺少主动思维的过程。



卞老师根据潘老师的指导意见,认真解读教材,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设计并展示Seeing the doctor (Story time)一课。课上,老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提出问题,将学习内容 生活化和情景化,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卞老师还做到把教学评价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听录音选择正确的答案;如帮助Mike完成发朋友圈;又如根据图片和文字提示复述课文等,这样多形式、多层次的评价,能较准确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我们将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行稳致远,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次活动,一次交流。本次活动既检测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促进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我校教师将继续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聚焦常态化课堂研究,促进常态化课堂教学持续走向优质高效。一如既往地把听评课活动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促使教师在常规教学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

-END-

用户登录